办师生成长幸福的教育

学习方法辅导讲座:提高智能的方法

来源: 福建省永定第一中学  日期:2007-11-15  点击:3208 

 


        学习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动物的本领主要是靠遗传获得的。它们在后天也要学习,也要积累经验,但它们的谋生手段主要来自于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固定下来的本能。
  人同样也有一些与生俱来、不学而会的本能,例如刚出世的婴儿就会吃奶、啼哭、在强光下闭眼等等,但是,这些本能远不敷生存的需要,人的绝大多数本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人没有飞禽的翱翔之便,没有走兽的爪牙之利,人的优势在于有一个特别发达、善于思维的大脑。正是靠着大脑,人才可以进行学习,并通过学习掌握远比任何动物都要复杂、繁多、高级的本领。人的绝大部分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
  由此,我们不仅认识到做人必须学习,而且认为到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复杂、高级的脑力劳动。
  既然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那么,学习时就得肯动脑筋,善于用脑,就得注意提高脑力劳动的素质。学习当然得勤奋、刻苦,但光靠勤奋、刻苦却远远不够,还得有一定的智力。
  所谓智力,就是脑力劳动的能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总和。它是我们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前提条件。有的心理学家指出,智力主要是由两种因素组成的:一种是贯穿在所有智力活动中的普遍能力,主要有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一种是体现在完成某一特定行为中的特殊能力,如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也有的心理学家把前者称作智力,后者称作能力,或者统称智能。这就是我们进行学习时所必须具备的脑力劳动要素。
  要想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就得注意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一个人智能的高低,与遗传因素有关,但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介绍各学科、各学段的具体学习方法之前,先谈一下提高智能诸要素的方法。
  1. 增强观察力的方法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学习知识技能的首要手段就是观察。因此,当一些青年向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请教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时,他的回答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者达尔文在谈到他取得成就的原因时也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么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对于学习和研究是何等重要。
  所谓观察力,就是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与发展观察能力呢?
  首先,应该认识到观察不同于漫不经心的“看”,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因此,在观察时必须注意把运用视觉知识和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边看边想。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观察对象的特点,并不断发展与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高尔基有一次和两个朋友——安德列耶夫和布宁到那不勒斯的一家饭店就餐,坐定之后,他建议来一次观察比赛。大家约定对新进来的一位顾客进行瞬间观察,然后分别说一说观察所得印象,看谁说得最准确、最细致。不一会,一位顾客推门而入。高尔基凝神注视了一下后,很快就掌握了他的主要特征:脸色苍白,身穿灰色衣服,一双手细长而且发红。安德列耶夫看得十分马虎,连衣服的颜色也说不对。布宁却观察得十分准确、细致,不仅看到他身穿灰色衣服,而且看到他佩戴着一副带小花的领带;不仅看到他双手细长而发红,还看到他小指的指甲不正常。他还根据此人的举止、神色,判断此人可能是个骗子。大家向饭店的主人一打听,竟不出布宁所料。为什么布宁观察得这么细,这么准,连高尔基也甚为佩服呢?就是因为他在凝神观察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对观察对象进行了敏锐的分析、比较与判断。
  其次,观察时要着重把握观察对象的特点,也就是要努力发现此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之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曾向前辈作家福楼拜请教。福楼拜并没有面授机宜,指点要津,而是给莫泊桑布置了两道观察练习题:“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位坐在商店门口的人,他的姿态,他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他全部的精神本质,使我们不致于把他和别的人混淆起来。”“还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马是不一样的。”这种观察练习,就是要训练观察者把握观察对象特点的能力。它要求观察者在观察前就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在观察中要随时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剔除那些浮泛的、皮毛的、一般的甚至虚假的表象,筛选出最能体现事物精神本质的特点。只有经常进行这样的观察,才能使观察渐趋敏锐、精细、准确,提高自己认识、辨别、洞察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
  第三,要经常有意识地进行观察练习,养成细致、深入、准确地观察事物的习惯。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得依靠持之以恒的锻炼,观察力的养成与发展也是如此。在学校里,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引导学生作一些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练习,例如,让学生描绘寒冷的景象,但不得用“冷、冻、凉”之类的形容词;乍暖还寒时候,让学生到公园里或田野上去寻觅春的信息;描绘一个大家熟悉的人,看谁写得最像……实践证明,这些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很有成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只要坚持进行练习,观察力就会不断提高,并由“眼亮”而导致“心明”,使智力得到发展。
  2.培养注意力的方法
  注意是人人都很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每当我们周围出现某种新异刺激的时候,我们的感受器便会动员起来朝向这一刺激,以便更好地感知它、探究它、判明它;同时,它们又通过感觉神经不断地向大脑发出报告,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使其他刺激在大脑中的印象黯然失色,以保证我们注意的客体在大脑中得到更清楚的反映。
  幸运而又遗憾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世界上,各种对感官的刺激纷至沓来,使我们目不暇给,耳不遑听。这就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妨碍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影响我们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清楚、深入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善于调控自己的注意,使它能够根据我们的需要而有一定的指向性、集中性和稳定性。这种调控注意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注意力。
  怎样才能提高注意力呢?
  首先,要随时明确注意的目的。注意有两种:一种是无意注意,即自然产生的、不需要作主观上的努力的无目的的注意,例如,强烈的音响、变幻的灯光、新鲜的环境等都自然而然地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不需要主观上的努力指向与集中;另一种是有意注意,即主动的、需要作主观上的努力的有目的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它使人能够从众多的外界刺激中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注意对象,并对其实现注意的指向、集中与保持,从而达到预期的认识目标与行动目标。
  要增强注意力,就要努力增强注意的目的性,通过语言信号系统自我下达注意任务,训练自己善于把感觉和思维调遣、集中到当前目标上来的能力。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钻研哥德巴赫猜想,达到了如醉如痴、忘情忘我的程度。有一次,他自己撞到了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有时疾病已折磨得他不省人事了,却还记挂着数字和符号。这就是因为“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统奉献给这道难题了”。明确的目标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皮层中形成了单一的、稳定的优势兴奋中心,生活中的其他刺激在感官、神经和大脑中的反映都被抑制、淡化了,以致于达到了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程度。
  其次,要努力培养对注意对象的兴趣。饶有趣味的事物,会引起我们情不自禁的注意。例如,悠扬悦耳的音乐,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华美的衣着,姣好的容貌等,很容易吸引人们去顾盼或倾听。但是,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自己原本不感兴趣而又必须做的事。这时,我们就必须努力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事情上来。但要长时间地迫使自己注意枯燥无味的事物是很困难的,这种有意注意难于稳定、持续,因此,要设法唤起自己对必须注意的对象的兴趣。陶渊明在《饮酒》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什么他能对喧闹的社会环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就是因为他鄙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对官场、仕途毫无兴趣,宁愿归隐田园。而在躬耕之中,他对“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田园生活之美、大自然之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在初学某种知识的时候,可能会由于对该知识的陌生而感到枯涩艰深,但只要坚持学下去,钻进去,我们就会逐渐品尝到发现的喜悦,体验到探求的乐趣,于是兴趣渐浓,注意力的集中就不再费劲,原来迫使自己进行的有意注意就渐渐转化为乐此不疲的无意注意了。
  第三,要有意识地经常进行调控注意能力的训练。我们可以经常提醒自己集中精力注意某一事物,目不斜视,耳不旁听,力求在大脑中只形成一个兴奋中心。过一会儿,再把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别的事物上,而置原来的注意对象于不顾。经常这样练习,就会提高自己调控注意的能力。毛泽东年轻时为了培养自己的注意力,长特意到闹市中去读书,要求自己做到身处闹市而不闻喧闹之声,专心致志于书本。这就是一种提高注意力的有效训练。常此练习,就会使自己的注意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集中,又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及时地转移。
  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维格纳说得好:“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一切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注意的集中与稳定是深入认识客观事物、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调控注意的能力。
  3. 锻炼思维力的方法
  人凭借感觉和知觉,可以认识事物的表象及其个别属性,而要想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还必须通过借助语言进行的大脑的思维活动,对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所以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人才能把握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呢?
  首先是要注意养成思考的习惯,在不断的思考中锻炼与发展思维能力。我们知道,一般人的天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如同马克斯所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人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用脑的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像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一样,勤于用脑可以使大脑越来越发达,思维能力越来越强。我国清代思想家唐甄说得好:“心,灵物也;不用则长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因此,我们要注意养成凡事都要用脑筋想一想、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不满足于对事物的一知半解,不满足于接受与记诵现成的结论。只有这样,脑子才能越用越灵。
  其次,要善于生疑,注重独立思考。我们在学习时,不能把自己的大脑当成消极被动地吸取与贮存他人知识或现成结论的容器,而应当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疑问,并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独立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判断。学习的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经过大脑的“咀嚼”与“消化”,我们才能对书本的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并将其化为滋补自己思维能力的“营养素”。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得,一番长进。”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好,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这些话都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在读书时,切忌轻信盲从或急于记诵,而应当随时考虑:书上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它的论据是否可靠、充分?推导、论证过程是否严谨、缜密?自己能否对其进行补充、发展与修正,抑或用另外的方法加以证明?此一结论与彼一结论之间有无联系?……经常进行这样的独立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第三,要把思考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古人一贯提倡熟读精思,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也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所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诸葛亮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些精辟的间接告诉我们:学习是思考的重要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前提条件。知识能够为思考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科学的方法,前人或他人的间接能够激活我们的思维,开拓我们的思路。因此,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地用知识之“水”来浇灌思维之“花”,让思维这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越开越艳丽。
  各门学科的知识都有助于启迪、深化我们的思考,其中,学点哲学好处很大。人的思维总是在一定的哲学观点的支配、指导下进行的。哲学能为我们的思维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论。离开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维就有可能误入歧途。牛顿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在思考社会问题时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世界观指导,因而在后半生,竟用了25年的时间,苦思冥想,企图证明“上帝是存在的”这一假设,这种思考显然是徒劳无益的。此外,学一点逻辑学对于提高思维能力也很有助益,因为逻辑学是专门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有助于使我们的思维更加严谨、缜密、规范,有助于思维能力与表述能力的提高。
  4 .提高意志力的方法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支配、调控自己的行动,从而排除内外干扰、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它对于人们在学习中获得成效,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这种自觉的、有意识的目的,可以使人集中自己的精力和才智,以一系列的具体行动去争取目的的实现。但是,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如果不善于约束、克制与调控,这些欲望就会成为实现总体目标或某一阶段具体目标的内在干扰;同时,人在学习或工作中,又总是会遇到阻力和困难。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善于自我控制,克制或放弃那些与主要目标无关的欲望,坚持调集自己的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记忆、感情等,坚韧不拔,克服畏缩、倦怠、犹豫、分心等消极心理因素,千方百计地排除艰难、困苦、压抑、挫折等外部障碍。只有这样,人才能实现自己的预定目的。人的行为的这种目的性、自觉性、坚韧性、持久性、自制性,就是意志的基本特征。一个人如果缺乏这些意志品质,他将一事无成。高尔基说:“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怎样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呢?
  首先,要确立明确的行为目标。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理想、抱负、志向,能够激发亢奋、积极的心理状态,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砥砺人的意志。例如我国数学家肖刚,上中学时适逢十年内乱,他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就到农村插队。由于他从小就有攀登科学文化高峰、为祖国的富强作贡献的志向,因而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自学,达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大学数学系本科优秀毕业生的水平。1977年10月,他被破格录取为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78年,他参加了选拔出国人员的英语考试,成绩居安徽省之冠。但他想到,法国是现代代数几何学的发源地和大本营,去法国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代数几何学的真谛。于是,他废寝忘食,猛功法语,半年后到上海外语学院出国人员培训班进修时,他居然能进入法语高级班学习了。在法国期间,他发表了两篇论文和一本专著——《以亏格2的曲线作纤维化的曲面》。指导教师雷诺教授认为,肖刚在这方面的研究已达到当时的最高水平,称肖刚为“亏格2的世界级专家”。肖刚于1984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回国后仅两年,就被聘为教授,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导师,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肖刚为什么能够顽强拼搏、自学成才呢?我们从他致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的赠言中可以找到答案:“外国的物质文明固然发达,但那是属于别人的。只有中国的富强,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才会使我们感到自豪。”无疑,正是这种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才使他产生了刻苦攻读的坚强意志,给他的奋勇登攀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要注意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只有持之以恒的锻炼,才能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坚强意志。
  第三,要注意养成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习惯。只有善于自制,才能摆脱那些与目标无关的欲念干扰与外界刺激,保证使自己的精力和才智指向目标。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48岁时,大将军李陵力战匈奴,寡不敌众,箭尽粮绝,被俘而降,司马迁为其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下狱。在狱中,他受尽了凌辱与折磨,最后又横遭腐刑。蒙受了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极为悲愤,“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治衣”,曾经多次想到自杀。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壮志,他终于克制了“引决自裁”的念头,而是“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并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试想,如果司马迁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不善于克制自己的感情,怎么能够忍受巨大的折磨、痛苦与凌辱,写成“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不朽之作呢?
  爱迪生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只要我们注意锻炼,提高自己的意志力,使之日益坚强,就一定能够学有成就,并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有所作为。
  5.增强表达能力的方法
  阅读是外界信息的输入,表达是自我信息的输出。阅读是学习与吸取,表达是创造与抒发。因此,阅读和表达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人应当具备的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两种最基本的能力。
  表达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曰口头表达,即谈话;二曰书面表达,即写作。
  口头表达的好处是方便、迅捷、经济而且生动。它不需要借助任何身外的工具,也不需要消耗任何物质材料,只要“摇唇鼓舌”即可。它可以随时补充、解释、更正,还可以辅以表情、动作,以便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口头表达也有缺点,那就是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而且稍纵即逝。为了使表达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能够广泛传播,长久保存,人们就借助文字,形诸笔墨,这就是书面表达。因此,书面表达是一种更集中、更凝练、更准确因而也更为重要的表达方式。
  表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作家赵树理曾经言简意赅、通俗简明地指出:“为了很好地传达思想感情,在语言方面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叫人愿意听。想叫人听得懂,就须说得通;想叫人愿意听,就须说得好,或者说‘说得技巧’。”所谓说得通,就是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所谓说得好,就是语言生动,文字简练。因此,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应当力求准确、通顺、生动、简练。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表达做到准确、通顺、生动、简练呢?
  一是要勤于学习。人的表达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模仿与学习中逐渐形成的。鲁迅曾经说过:孩子“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当然,这种牙牙学语只是获得了简单的、初步的表达能力,还需要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有意识地刻苦学习,才能掌握复杂、精细的表达技巧。
  要勤于学习,就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人民群众的新鲜、活泼的口头语言。老舍说:“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人民群众的新鲜、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鲁迅语),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汇储备,提高自己的表达技巧。正因为这样,许多作家都备有一本语言手册,以便随时记录群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普希金的手册上记有他在生活中随时撷取的一万多个词汇,托尔斯泰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他和群众的谈话以及富有特色的民间语言。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与积累,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勤于学习,还要注意从优秀的著作中学习准确、精炼、富于表现力的书面语言和丰富多采的表达方式。优秀著作中的语言是从人民群众的语汇中提炼出来的,是口语的精华,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精辟的语句和多种表达手段。作家冰心说:“要解决词汇和句式问题,首先要多读书,多看点东西。书里面好的句子最好抄下来。”通过阅读他人的著作,不断地吸取、模仿、借鉴,就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是要勇于实践。表达能力是运用语言文字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表情达意的一种技能,而任何工具的掌握,任何技能的形成,都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刻苦练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因此,要经常“用手用舌头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语文是一种工具,“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古希腊著名的演说家德摩西尼,初次登台演说时,由于身材瘦弱,声音沙哑,举止笨拙,而遭到了听众的嘲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畏缩、退却,而是开始了一系列艰苦的自我训练。他每天在地下室里练习发音,对着镜子来矫正自己的姿态动作;他常到呼啸的山林里或喧嚣的大海边放声高喊,以锻炼嗓音……这些坚持不懈的锻炼,使他克服了自身的不利条件,终于登上了古希腊演说的高峰。
  三是要掌握规律。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和阐述这些规律的学科不要有语法学、逻辑学、修辞学和写作学。通俗地说,语法是观话说得通不通的,修辞是管话说得好不好的,逻辑是管话说得对不对的。至于写作学,则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成的角度来探讨书面表达的规律的。学一学这几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帮助我们自觉地掌握与遵循表达的基本规律,使我们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更加顺理成章,更富于说服力与感染力。
  6. 增强动手能力的方法
  人有一双灵巧的、能做出各种精细复杂动作的手。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劳动的需要,使类人猿从四肢爬行的状态中站立起来,把支撑身体的任务交给了后肢,前肢则获得了解放,并在劳动中逐渐演进为灵巧的双手,承担起了制造与使用工具的重任。于是,“人猿相揖别”,人终于成了在众多生灵中卓然挺立的“人”。由此可见,动手能力的强弱,对于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人不仅依靠双手来进行劳动,改造世界,而且通过双手来进行学习,增进智力。手脑并用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用听的方式能记住所学材料的20%,用看的方式能记住所学材料的35%,而用写出或作出的方式则能记住所学材料的90%。俗话说,“心灵手巧”。实际上,“心灵”固然可以导致“手巧”,而“手巧”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心灵”,因为双手的触觉与动作通过神经系统不断地向大脑报告,促使大脑必须不停地接收、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判断,并迅速地作出一系列指令。古希腊的亚拿萨哥拉早就发现了这一点。他说:“人类手的发达增进了人的智慧。”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喜欢摆弄化学药剂和拆装各种小玩艺儿。他小学二年级辍学以后,父母根据他的爱好,给他腾出一间地窖,并给他买了一些化学药品及各种工具让他搞试验。小小年纪的爱迪生乐此不疲,整天钻在地窖里不出来。牛顿从上小学的时候起,就喜欢自己做风车、风筝、风磨、日晷、钟以及机动车等等。这些动手活动,无疑都使他们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知识,使他们形成了很强的动手能力,并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展,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动手能力呢?办法只有一个:练!
  人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得到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神经的指令,而动作的结果又通过神经系统报告给大脑,供其分析、判断,以便校正其指令或作出新的指令。同一动作的多次反复,才能使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从而排除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取消那些多余的动作,逐渐增强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和熟练性。因此,反复练习是提高动手能力的唯一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重视并争取一切动手练习的机会进行不断的练习。
  在练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目的。每一个练习,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集中注意力,提高练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练习不致于成为盲目的尝试与机械的重复。
  第二,要手脑并用。动手能力是一种由大脑控制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动作技能,它要求与大脑的积极活动密切配合。只有大脑的积极参与,才能提高练习的有效性。随着技能的熟练,一些动作的意识控制会逐渐减少,自动化程度会逐渐增加,但绝对不会游离于意识之外。
  第三,要讲究方法。正确的练习方法可以提高练习的效率,增进练习的效果。因此,练习必须讲究方法。例如,要通过观察、请教、模仿等,掌握了要领后再动手;要循序渐进,先简单后复杂,先易后难,先做分解练习再做合成练习;要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与密度,同一内容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不同内容的练习可以交叉进行,各次练习之间要有合理的时距(初练时,时距可以短一些,随着技能的掌握,时距可逐渐加大),等等。
  华罗庚诗云:“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动手能力就会日益提高,形成学习与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运用自如的技能与技巧。
  7. 培养兴趣的方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问的精进、事业的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能使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处于兴奋、活跃状态,而使其他区域相对淡化或受到抑制。于是,人的注意、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集中指向了当前的某一对象,学习或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而心理指向对象以外的事物以及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以外的其他感受,例如时间的消逝及疲劳、饥饿等感知觉,却统统都可以被淡忘。孔子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的得以门生颜回能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会也不改其乐”,就是因为他们对治学和修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能潜心钻研礼乐之道,不知疲倦,乐而忘忧。
  人的各种兴趣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的。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与激发,每个人都可以形成广泛、浓厚、稳定的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情感来培养、激发兴趣。兴趣是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意识倾向,当我们对某一事物怀有一定情感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产生关注它、探究它的兴趣。例如,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或所从事的工作,因为曾经倾注精力于其中,与其朝夕相随,苦乐与共,所以对其形成了一定的情感。因此,当我们在翻资料,看报纸,听广播时,遇到与自己的专业或工作有关的部分,自然就会有仔细阅读与认真倾听的兴趣。杨振宁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高能物理,对其有着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使他对钻研高能物理中的有关问题,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有一篇文章说他终日“苦思冥想”,他对这个“苦”字很不以为然。他说:我搞物理是从来不觉得苦的。一个人如果觉得搞物理是苦事,那他何必非要搞物理而不去干别的呢?
  我们可以通过认识需要来培养、激发兴趣。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也。”生存的需要,使人对食物产生兴趣;繁衍与发展的需要,使人对爱情、婚姻产生兴趣;而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的需要,会使人对学习、研究与工作产生兴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是在上高中时听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哥德巴赫猜想这道数论中的著名难题的。“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自从1742年德国的中学教师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以来,许多数学家想证明它,但都没有成功。难题需要解决,猜想需要证明。曾经在数学发展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人,需要在数学领域再次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振兴和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正是这种需要,使陈景润对钻研哥德巴赫猜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惊人的毅力潜心思考、大量运算,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取得了使中外数学家瞩目的成就。
  我们可以通过认识活动的目的、预测活动的结果来培养、激发兴趣。学习本身可能是艰难的,工作过程可能是枯燥的,但学习的结果将使自己成才,工作的结果将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更丰富,更美好,这却是我们需要的,因而也是使人感兴趣的。这种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对学习与工作本身的直接兴趣,如同法国化学家拉伏西蒙所说:“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作可贵。”
  兴趣是学习与工作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兴致盎然地去学习,去工作,才会在求知的道路上奋然前行并最终登堂入室,才会在工作中孜孜不倦并最终取得成就。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5839627

联系人:校办室

邮件:ydyzxbs@126.com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岗巷23号

永定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16764号-2